《花儿与少年》作为国内颇具话题度的旅行真人秀,自开播以来就始终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。
令人玩味的是,这档节目似乎逐渐形成了一条“双数季作妖,单数季友好”的隐性规律,尤其在新播出的第七季中,这一“玄学”再次被观众推至话题中心。
从争议不断到全网好评,《花少》的蜕变并非偶然,而是制作团队有意调整与嘉宾共同选择的结果。
回顾《花少》的播出历程,第二季无疑是“戏剧冲突”的巅峰。
诸如“杨洋走丢”“伦敦桥名场面”“许晴情绪崩溃”等片段至今仍被不少观众念念不忘,甚至被视作“抓马综艺”的经典案例。
这些充满张力的情节虽然为节目带来空前热度,但也让节目陷入过度依靠冲突叙事的争议之中。
或许是基于对过往经验的反思,第三季在风格上做出了明显转变——嘉宾间相处融洽、氛围温馨,一度让观众感到意外,而到了第七季,制作团队显然更加有备而来。
据报道,在正式录制前50天,节目组就逐一与嘉宾进行深度访谈,甚至主动提及前几季中的尴尬场面,以测试每个人的应对态度与真实性格。
这种从源头着手筛选与调控的策略,为本季的和谐基调打下基础。
从播出效果来看,这一季的确实现了口碑的逆袭,第六季的豆瓣评分才3.9,虽然同心季尚未开分,但从观众的反应来看,好评度一定是大幅度跃升的;
多数观众纷纷表示这一季“看得舒心”,嘉宾之间彼此尊重、互助体谅,在协商行程、处理日常事务时都展现出成熟的沟通态度。
比如性格直率的那英,在采访中幽默自嘲“要少说话,少得罪人”;马思纯坦然承认自己不擅长导游工作,主动退出相关任务分配;龚俊也直白表示“没必要勾心斗角,开心就好”……
这些发言在节目初期就为整体的氛围定下了基调。
然而,令人意外的是,这种“高度和谐”却引来另一波讨论——部分观众指出,节目中嘉宾之间的互动有时过于客气;
用语礼貌到近乎疏离,仿佛每个人都在努力维持“成年人的体面”,反而削弱了真人秀应有的自然感和真实情绪流露。
换言之,太平静、太完美,反而显得“不太真实”,在这样的舆论声中,陈数和张雅琪成为了本季主要的讨论焦点。
陈数一直以来都以优雅、克制的形象示人,本次在节目中也不例外:无论是起床后不紧不慢的全套妆造,还是拒绝被称呼“老”、希望大家叫她“陈小二”,这些细节在观众中引发了两极评价。
不少人赞赏她始终如一的得体,也有人认为她仿佛永远处于“商务状态”,未能真正放松下来,与其他嘉宾之间似乎隔着一层无形的墙。
那英一句“千万别用力过度”点出了问题的关键:观众渴望看到的是褪去光环后真实的人,而非永远精致、从不出错的“女神”。
张雅琪则是另一位处于舆论漩涡的嘉宾!!
自从去年在《令人心动的offer》中因“15项兴趣爱好”和“高能量人设”引发关注后,她并未延续律师道路,而是迅速签约湖南台并频繁亮相各大综艺,这样的职业转向令不少观众质疑其初衷。
《花少7》开播前,原定的“五妹”人选并非张雅琪,而最终由她替代出演,也引来“资源咖”的猜测。
节目中,她努力经营“直率敢言”的形象,却不时流露出刻意与讨好,反而被指陷入“越努力越虚伪”的怪圈。
这与那英、龚俊等嘉宾形成鲜明对比——他们不拘小节、敢于表达情绪,甚至“自黑”,反而更容易让观众产生共鸣。
这也反映出当下观众对真人秀的审美转向:大家更期待看到的是有血有肉、会哭会笑、能坦然面对缺点的真实个体,而非完美无瑕的“人设”。
《花儿与少年》第七季无疑在尝试走出一条不同于以往的新路:减少恶意剪辑、弱化冲突叙事、强调嘉宾之间的默契与互助。
这种转变值得肯定,但也提出新的问题:如何在保持良好氛围的同时,不让节目流于平淡?如何让嘉宾在镜头前既文明得体,又敢于流露真情实感?
一档成功的旅行真人秀,应当在真实与剧本、戏剧性与生活感之间找到平衡。
观众并不一味追求“抓马”,但也同样不希望看到全员“过度经营”的和谐,《花少7》目前的尝试,可看作是对综艺叙事模式的一次有益探索。
而它是否能够真正摆脱“玄学”走向成熟,或许还需要更多季的观察与时间验证。
图源网络,侵权删~
米牛配资-配资178股票配资网址查询-配资查询网站-配资网上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